2016年重点产品产能利用情况
过去一年,石油和化工行业按照党中央、国务院的决策部署,积极落实“五位一体”总体战略,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,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、创新驱动和化解过剩产能,重点石化化工产品产能利用率企稳回升,行业经济稳中有进,稳中向好,实现了“十三五”的良好开局。
2016年,石化联合会监测的25种主要产品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69.1%,比上年提升1.1个百分点,增幅比2015年扩大0.9个百分点,相比2012~2014年平均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,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。据统计,产能利用率明显提升的有16个产品。其中,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的有煤制油、煤制天然气、煤制烯烃、煤制乙二醇、TDI等5个产品;烧碱、有机硅甲基单体、顺丁橡胶、MDI、聚甲醛等5个产品的产能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;产能利用率与上年基本持平的有纯碱、醋酸、PTA、聚醚多元醇等4个产品;比上年略有下降的有甲醇、己二酸、己内酰胺、聚丙烯等4个产品,降幅不超过2个百分点;受市场影响,尿素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下降7.2个百分点。
(一)原油加工去产能成效显著
2016年,原油加工业产能利用率提高1.7个百分点。2015年国家开始赋予地炼企业进口原油使用权,促进了落后产能退出。2016年,原油加工业淘汰落后产能5808万吨,但由于统计口径变化,统计能力仍有所增加,达到8.04亿吨;一次原油加工量5.41亿吨,同比增长3.6%;平均产能利用率为67.2%,比上年提高1.7个百分点。成品油(汽煤柴,下同)出口3820万吨,增长33.4%;进口464.6万吨,同比增长33.6%;消费量3.53亿吨,同比增长3.5%。
(二)现代煤化工项目产能利用率大幅提高
煤化工虽然受到低油价冲击和环保法规日趋严格的影响,但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成熟度的提高,市场竞争力有所增强。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,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在提高中前进,2016年产能利用率大幅提高。
煤制油:2016年底神华宁煤400万吨煤间接液化项目投产,煤制油总产能增至738万吨,增幅118%;产量198万吨,同比增长53.5%;产能利用率58.6%(不含新增产能),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。
煤制天然气:产能维持在2015年31.05亿立方米/年的水平;产量同比增长35%,达到21.6亿立方米;产能利用率69.6%,比上年提高18.1个百分点。
煤制烯烃:新增产能298万吨,总产能增至818万吨,增幅58%;产量525万吨,增幅139万吨,同比增长36%;按全年有效产能591万吨计,有效产能利用率88.8%,比上年提高13.7个百分点。
煤制乙二醇:新增产能20万吨,总产能增至250万吨,增幅8.7%;产量约100万吨,同比增长66.7%;产能利用率40%,比上年增加13.5个百分点。
(三)大宗化工产品产能利用率逐步趋于合理,盈利水平明显改善
烧碱:新增产能203万吨,退出131万吨,总产能为3945万吨,增长1.9%;伴随市场状况好转,产量增长8.4%,至3283.9万吨;产能利用率比上年提高1.8个百分点,至83.2%,趋于较合理水平。
纯碱:新增产能100万吨,总产能至3007万吨,增长3.4%;产量2588.3万吨,同比增长2.6%;产能利用率86.1%,与上年持平;出口197.9万吨,下降9.9%。
电石:产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,产能利用率略有提高。因淘汰落后、转产与新增产能增减相抵,总产能继续保持在4500万吨水平;产量同比增长3%,达到2730万吨;产能利用率60.7%,比上年提高1.8个百分点;出口14.4万吨,增长10.8%。
尿素:受国内需求和出口减少影响,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,全行业年亏损223亿元。新增产能80万吨,退出产能433万吨,总产能7710万吨,同比减少4.4%;产量6192万吨,同比减少12.3%;产能利用率80.3%,比上年下降7.2个百分点;出口408万吨,比上年减少70.3%。
(四)重点有机化工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乏力
甲醇:新增产能280万吨,总产能至7730万吨,比上年增长3.7%;产量5240万吨,增长2.1%;进口880.3万吨,同比增长58.9%;因进口增幅过大,产能利用率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,至67.8%。
PX:没有新增和退出产能,总产能仍维持在上年1369万吨的水平,产量同比增长4.3%,至980万吨,产能利用率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,达到71.6%。国内供应缺口继续扩大,去年进口高达1236万吨,同比增长6%。
PTA:2016年国内需求不振,而产能继续扩张。新增产能220万吨,总产能达到4909万吨,同比增长4.7%;产量增长4.9%,达到3240万吨;产能利用率66%,与2015年持平;进口50.2万吨,同比下降33%;出口69.5万吨,同比增长11.6%,由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。
醋酸:新增产能40万吨,总产能达到1024万吨,同比增长4.6%;产量699.4万吨,同比增长4.7%;产能利用率68.3%,与上年持平;进口8.7万吨,同比增长64.2%;出口24万吨,同比下降38.9%。
己内酰胺:新增产能46万吨,总产能至251.5万吨,同比增长22.7%;产量185.8万吨,同比增长19.8%;因新增产能增幅较大,而需求增长缓慢,产能利用率只有73.9%,比上年下降1.8个百分点;进口22.1万吨,出口0.2万吨,均与上年持平。
环氧丙烷:新增产能8万吨,总产能311万吨,同比增长2.6%,扩能速度明显减慢;产量250.8万吨,同比增长5.3%;产能利用率80.6%,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;进出口量与上年持平,消费量比上年增长5.1%。
己二酸:新增产能30万吨,总产能达到228万吨,比上年增长15%;虽然国内需求小幅下降,但出口有所增加,达到28万吨(比上年增长52.2%),市场总需求量增加;产量130万吨,比上年增长11.9%;受新增产能影响,产能利用率比上年下降1.7个百分点,为56.9%。
(五)化工新材料原料市场需求增加,产能利用率回升
聚醚多元醇:产能、产量和消费量同比增幅均在11%以上(产能增加54万吨,比上年增长11.5%;产量增加30万吨,比上年增长11.9%;消费量比上年增长11.1%);产能利用率维持在53.8%,与上年基本持平。
MDI:产能维持在306万吨;产量比上年增长8.6%,至214万吨;产能利用率比上年提升5.5个百分点,达到69.9%。
TDI:产能维持在2015年95万吨的水平;产量74.2万吨,增长18.5%;产能利用率为78.1%,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。
有机硅单体:产能维持在上年284.2万吨的水平;产量166万吨,增长10%;产能利用率为58.3%,提升5.2个百分点。
(六)合成橡胶进口占比大,国内产能利用率偏低
丁苯橡胶:产能维持在上年180万吨的水平;产量101.3万吨,同比增长3.3%;产能利用率为56.3%,比2015年提高1.8个百分点。进口40.97万吨,同比增长10.9%;出口3.96万吨,同比下降19.2%。
顺丁橡胶:产能比上年减少20万吨,至162万吨,同比下降11%;产量76.3万吨,同比增长8.2%;产能利用率47.1%,同比提高8.4个百分点。进口22.4万吨,同比下降13.8%;出口2.4万吨,同比增长9%。
(七)合成树脂下游需求回暖,产能利用率有所回升
聚丙烯:因煤制聚丙烯新增产能增加,聚丙烯总产能同比增长12%,至2253万吨;产量约1850万吨,同比增长9.7%;产能利用率82.1%,比上年下降1.7个百分点;进口量比2015年减少38万吨,至301.7万吨;出口量增加7万吨,至24万吨。
聚氯乙烯:产能小幅下降,利用率上升。新增产能89万吨,退出产能111万吨,小幅下降0.9%,至2326万吨;产量1609.2万吨,同比增长3.7%;产能利用率为71.8%,比上年提高3.3个百分点。
聚甲醛:新增产能4万吨,比上年增长8.5%,至51万吨;产量29.3万吨,比上年增长20%;产能利用率57.5%,比上年提高5.6个百分点;进口量29.3万吨,增长14.4%。
2017年重点产品产能及利用率趋势预测
2017年形势判断
据联合国《2017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》报告预测,世界经济发展“五低二高”(低经济增长、低国际贸易流量、低通货膨胀、低投资增长、低利率;高债务水平和高度依赖货币政策)的状况在2017年将略有改善,但世界经济仍将保持低速增长。预计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2.7%,高于2016年的2.2%。
国内稳增长、稳预期、稳市场将是今年经济政策的着力点。去产能和去库存步伐进一步加快,中国经济增速快落的风险明显下降,稳的因素增多,提质增效正积极推进。2017年经济运行上行的动力和下行的压力尚处于一个弱平衡状态,石化市场利好利空因素相互交织:
一是结构性过剩矛盾和风险依然存在。在一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,落后产能和“僵尸企业”仍没有完全退出,在价格低位和环保核查严格的环境下,有些仅是暂时性的歇产或减产,一旦价格回升或环保核查放松,有可能死灰复燃,重新对市场运行带来压力和困扰。
二是下游消费继续平稳增长。首先,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仍然较大。积极财政政策支持下,基础设施投资较高速增长;去年下半年企业效益有所改善,今年制造业投资将延续回稳态势,增速有望小幅回升。其次,居民消费潜力仍然巨大。虽然居民收入增速有所下降,加之2017年与住行相关的消费增长放缓,居民消费增速将受到一定影响,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模式创新,消费潜力会进一步释放。
三是国际化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。一方面,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贸易摩擦继续高发。另一方面,受中东、韩国等新增产能装置投产加快的影响,国外化工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加大。2016年,化工行业出口总额同比下降6.1%,连续20个月累计下降。目前外需市场依然不振,出口压力还在增大。一些大宗化工产品进口持续快速增长,加剧了国内市场竞争。
2017年重点产品产能利用率预测
2017年,重点石化产品产能扩增继续放缓。预计纯碱、PX、PTA、MDI、TDI、丁苯橡胶、顺丁橡胶、聚甲醛等行业产能规模维持2016年水平,下游领域对大宗石化产品的需求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;原油加工、煤制油、煤制天然气、煤制烯烃、煤制乙二醇、纯碱、尿素、甲醇、PX、PTA、MDI、TDI、有机硅甲基单体、聚甲醛等产能利用率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;醋酸、环氧丙烷、顺丁橡胶、丁苯橡胶、聚丙烯等产能利用率水平与今年持平或有继续下降趋势。
原油加工:预计新增产能3000万吨,包括云南石化以及惠州炼厂二期;淘汰落后产能2800万吨。增减相抵,2017年底炼油能力将达到8.06亿吨,与2016年基本持平。预计2017年我国成品油消费量同比增长5%左右;全年成品油净出口或超过4000万吨;原油加工量约5.7亿吨,同比增长5%左右;开工率比2016年略有提升,预计在70%左右。
现代煤化工:预计煤制油新增产能300万吨,总规模超过千万吨;煤制天然气新增产能20亿立方米;煤制烯烃无新增产能;煤制乙二醇新增产能110万吨,总产能达到360万吨。随着国际油价企稳回升,2017年煤制油、煤制天然气、煤制烯烃和乙二醇产能利用率将呈上升趋势。
纯碱:2017年产能规模与2016年相当,预计国内需求增速在3%左右,国内与海外市场消费总量在2680万吨左右,产能超过需求300万吨,全年产能平均利用率将超过89%,比2017年略有提升。
尿素:预计新增产能30万吨,落后产能退出470万吨,总产能规模缩减至7340万吨;出口量在400万吨左右,国内和出口总消费量6500万吨,产能利用率水平将提高至85%~88%。
甲醇:预计新增产能460万吨。考虑到煤制烯烃占据甲醇50%的消费量,预计2017年,随着煤制烯烃产能利用率的提升,甲醇的开工水平也将出现小幅回升。
醋酸:预计新增产能50万吨,总产能达到1074万吨。随着下游醋酸乙烯、醋酸酯、PTA等行业扩能趋缓,醋酸消费量增速放慢。预计2017年增速约6%,消费量750万吨,进口量10万吨,预计产量在740万吨,产能利用率基本与2016年持平。
PX:产能规模维持2016年的水平。下游PTA需求保持10%左右的增长,预计2017年PX消费量将超过2400万吨,进口量可能突破1300万吨,产量和产能利用率比2016年将有明显提升。
PTA:产能继续维持在2016年4909万吨的规模。下游聚酯行业对PTA的需求保持在5%左右的增长,预计2017年PTA消费量约3450万吨,进口进一步缩减,出口继续扩增。考虑到有几套装置将重启,预计2017年PTA产量将明显提升,产能利用率将超过70%。
环氧丙烷:预计新增产能40万吨,总产能达到351万吨。下游需求保持9%的速度增长,预计消费量在303万吨;产量约280万吨。受新装置投产影响,产能利用率较2016年略有下降,至79%。
MDI:产能继续保持306万吨的规模。下游需求增速在4%左右,消费量约253万吨。随着国外新建装置的投产,及检修装置陆续恢复正常生产,预计进口量将小幅增长至35万吨左右,出口量小幅下降,产量约218万吨,产能利用率同比略有提升,至71%左右。
TDI:产能保持在95万吨水平。预计下游需求增长2%,消费量约79万吨,进口2万吨左右,产量77万吨,产能利用率81%左右,比2016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。
有机硅甲基单体:新增产能10万吨,总产能扩至294.5万吨。预计下游需求增速在3%左右,2017年消费量约183万吨,产量180万吨,产能利用率约62%,比2016年提高3.7个百分点。
合成橡胶:2017年顺丁橡胶和丁苯橡胶产能基本与2016年相当。受低价天然橡胶冲击,预计顺丁橡胶和丁苯橡胶需求增速分别为1%和3%,消费量分别在85万吨和106万吨左右,全年平均产能利用率分别在47%和59%的低位徘徊。
聚丙烯:预计新增产能超过300万吨,至2500万吨以上。下游需求增速约7.7%,2017年消费量2320万吨,进口量280万吨,国内产量约2000万吨,产能利用率为80%,比2016年略有下降。
聚甲醛:2017年没有新项目投产,产能保持在51万吨的水平。需求继续以超过8%的速度增长,2017年消费量64万吨左右,进口32万吨左右,国内产量约32万吨,预计产能利用率在63%左右,较2016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。
措施建议
深入推进去产能,加快“僵尸”企业退出。加大环保核查力度,建立健全石化行业落后产能退出机制,加快“僵尸”企业退出,营造行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。
稳住国内市场,增强出口竞争力。继续实施宽松的出口政策,适当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,结合“一带一路”战略,积极拓展国外市场。
促进协同发展,实现降本增效。促进企业间联合,加强精细化管理,实现降本增效,提升企业竞争力。
(中国化工报)